华严经原文网
标题

了凡四训电视弘法讲记(第十卷)

来源:华严经原文网作者:时间:2019-11-15 10:31:16
净空法师讲述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  【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。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】  【大抵最上者治心,当下清净;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。】  我们学佛用功,也要抓到纲领,抓到纲领从根本上起修就不难。我们今天讲到佛法,佛法的经典那么多,古人形容‘浩如烟海’。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经卷,最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,汉明帝永

  净空法师讲述

  中国深圳凤凰卫视

  诸位同学,大家好!请接著看下面的文字:

  【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。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】

\

  这一桩事情,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遇到,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,万万不可被境界所转,这样我们的损失就大了。一次发脾气,不论时间长短,即使是一分钟这么短,我们的心理、生理上的伤害,需要三天的时间才能够恢复平静。诸位想想:如果是每天都发一顿脾气,对你的健康损失太大了,这是非常不值得的。“闻谤”,别人毁谤我们,这是在所不免的,我们与大众相处,实实在在没有方法令一切大众对我们的言行都感到满意,不但我们凡夫做不到,就是连释迦牟尼佛他也做不到。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,常常找麻烦的、毁谤侮辱的,甚至于陷害的,有提婆达多,内部僧团里面有六群比丘找麻烦,外面有六师外道;这都是世尊当年在世给我们做了好榜样。他对于这些毁谤、陷害,怎么处理?用不动心,用真诚、平等、慈悲来处理,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。所以,如果我们听到别人毁谤还会发脾气,甚至于极力为自己辩护,这是自寻烦恼。所以了凡先生在此地举了一个比喻,“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”,实在没有这个必要。

  “怒不惟无益,且有害也。”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,因此,我们要是希望自己一生生活得幸福美满,你就要记住‘如何能在一生当中不发脾气’,这是修养功夫到家了。发脾气,刚才说了,对自己身心有害,给对方也有害,彼此都有害,两方面都没有好处。如果我们能够忍受,能够以不动心来处理,我们自己得利益。得什么利益?定慧增长。一个人一生当中的福德,是从定慧当中来的,定慧增长就是福德增长,定慧是因,福德是果。于对方也有利益,我们没有怨恨心,没有报复心,不跟他结冤仇,所以自他两利,这是菩萨道,是菩萨学,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。当然,初学的时候有一定的困难,但是自己一定要懂这个道理,要克服自己的困难,逐渐逐渐就会趋向自然。最初是极力的忍耐,若干年后就趋于自然。这是举两个例子来说。

  【其余种种过恶,皆当据理思之。】

 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种种的过失,种种的恶行,总得要想想道理,把这个理想通。

  【此理既明,过将自止。】

  你只要把道理搞通达、搞明白,过失自然就消失了。这是改过第二个方法,这个方法比前面殊胜多了。再看了凡先生讲的第三个方法:

  【何谓从心而改?过有千端,惟心所造;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?】

  这是大道理,这是究竟的道理。人的过失太多了,说之不尽!过失不必说是你造作,起心动念过失就已经形成。试问问:我们一天当中,从早到晚起了多少个妄念,多少个自私自利的念头,多少个损人利己的念头?这些过患都是唯心所造,你心里在起心动念。所以佛法的修行,修行的枢纽就是禅定。诸位千万不要错会意思,佛法里面修禅定只有禅宗,你就搞错了。只要是佛法,无论是大乘小乘、显教密教、宗门教下,许许多多的宗派,无量无边的法门,佛家常讲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总而言之,都是修禅定。所以禅定是佛家修行,不论哪个法门共同的原则,只是修禅定的方法不相同。譬如说,密宗用持咒的方法修禅定;净土宗是以念阿弥陀佛的方法修禅定,这持名的方法,也有用观想的方法,也有用观像的方法;在教下有读诵经典的方法,有用持戒的方法。方法多了,没有一个方法不是修禅定,如果不是修禅定,那就不是佛法,这一个事实我们总得要搞清楚、搞明白。如果真的得定了,什么叫‘定’?心在一切境界里面,顺境、逆境,善缘、恶缘,这个善缘、恶缘是佛教的名词,是对人事环境来说的。善缘就是跟很多善人在一起,恶缘是与很多造恶的人在一起;人事环境。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,只要自己不起心、不动念,那就叫禅定。

  所以,“吾心不动,过安从生”,哪里来的过失?起心动念就是过失,只要我们在一切境界里头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去练,练不动心,练著不起心动念。在所有方法里面,实实在在讲,念佛的方法最好、最方便、最容易。为什么?这个念头才动,立刻‘阿弥陀佛’,用这句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打下去,念佛用意在此地。如果一面念佛,一面打妄想,那你就全错了。念佛无非是用这句佛号把妄念打掉;也就是说,用一个念头取代一切妄念。念头不会不起的,如果你要是念头不起,那你就是圣人,你不是凡人。凡人面对外面境界,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?所以古大德常讲:‘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。’你要觉悟得快,觉悟得快就是要把这个念头制止。净土宗的方法,就是用一句佛号把它换过来,念头才起来,不要管这个念头是善、是恶,立刻用这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,让心里面只有这一念,不容许第二念,这叫念佛,这叫功夫。久而久之,念头自然不起,你就功夫得力;如果念头还会起,你的功夫不得力。像天天念书,很用功念书,考试都不及格,你拿不到成绩。所以学佛人、修行人;修行就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,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。我们今天采取持名念佛这个办法,用这个办法在一切时、一切处保持著我们的清净心;换句话说,保持我们不做恶业。下面举几个例子:

  【学者】

  “学者”就是学佛的人,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释迦牟尼佛现在虽然不在了,他的经典还留在世间,我们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方法来学习,那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。

  【学者于好色、好名、好货】

  “货”,就是物质享受。

  【好怒,种种诸过。】

  这些事情,凡人在所不免。这种境界现前,我们这个贪心起来,贪色、贪名、贪享受,嗔恚心起来了发脾气,贪嗔痴现前了,这就是过失,这就叫造业。这个时候怎么办?才有这个念头,马上换成阿弥陀佛;把这个好色的念头打掉了,好名的念头打掉了,贪图享受的念头打掉了,发脾气的念头也打掉了,念佛的功德在此地。用其他的方法当然也可以,但是念佛的方法最方便、最简单,也最有效果。我们在佛门里面许许多多的宗派法门,我也略略的涉猎,最后,我还是选择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简单容易,也非常有效果;就是把这个妄想、念头,一句佛号取而代之,把它换过来,逐渐逐渐的妄念就少了。

  这些境界现前,练到你如如不动了。不是说眼睛不看,耳朵不听,不接触,不是的;我眼也看,耳也听,一样接触,接触不动心。在这个世间六根接触境界,就如同看电影、看电视一样,这些境界,佛在般若经上讲得很好,‘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’。这就是佛教给我们从理上来观,从理上来观,从心上来改,非常有效。‘种种诸过,不必逐类寻求’,不必要一桩一桩去想,一桩一桩去改,那个多麻烦、多费事!

  【但当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邪念自然污染不上。】

  这话说得好!只要我们自己把握住、保持住,“一心为善”。怎样叫‘为善’?念念都为了利益众生、利益社会、利益国家,一心为善。决不要想利益自己,诸位要知道,如果夹杂著一个念头利益自己,你的善就不纯,善里头有夹杂,夹杂著不善,这个道理要懂。自己的心纯善,自己的行为当然纯善,要做到纯善,决定不能有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,我们才能够成就。“正念现前”,正念是对邪念说的,邪念就是错误的思想,错误的见解,错误的行为。这一种错误,对社会是有伤害,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。你伤害社会、伤害别人,将来果报在三途,眼前纵然得一点小利益,往后所受的果报,如果拿来比较一下,你就晓得,得不偿失!你得到的太少了,你付出的代价太大太大了,不值得!所以时时保持著正念,纯正之念就是前面讲的‘吾心不动’,外面境界了了分明,这是正念。

  修正念,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:现在一般家庭里面都有电视,从小孩到大人,大概在家庭里面看电视的时间最多。看电视能不能修行?能。我过去就教不少人,把《金刚经》的四句偈写下来,贴在电视萤光幕旁边,这四句是:‘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’我们用这句偈子来看电视,那就是修行。电视画面,你看得清清楚楚,电视的音响,你也听得清清楚楚,你在这里面学什么?学如如不动。不要被他转了,他演个欢乐的镜头,他笑,你也跟他笑,他哭你也跟他哭,你就完了。你自己做不了主,你被他转了。修行人怎么样?我不被他转,我转他,你就成功了。《楞严经》上讲:‘若能转境,则同如来。’境界现前,你不被他所转,你就能转他。转他,你就能够教导他,你就能够改变他,帮助他改邪归正。如果你自己没有这个能力,没有这个定力,没有这个智慧,你自己都保不住自己,你怎么能转别人?你明了,看电视是修行,是修戒定慧。然后你就晓得,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点点滴滴,无处不是菩萨学处,无处不成就无上道;问题就是你会不会。

  禅宗大德,我们过去在语录里面常常看到,他们测验学生,常常问学生:你‘会么!’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尽,如果你要是真会了,点点滴滴都是佛法,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,这才是真正成就;这也是《华严经》上所讲的,‘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’。宗门跟教下用的术语不一样,意思完全相同。你们想想看:宗门讲的‘头头是道,左右逢源’,教下讲的‘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’,不是一个意思吗?法门虽然不同,方法不一样,殊途同归。在这个地方,我们果然明白了,我们对于所有宗派,所有法门,都要以恭敬心来对待,没有高下。绝不可以说,我念佛的很高,你那个不如我,这个错了!你的心不清净,你的心不平等,你已经迷了,你没有觉悟。真正觉悟的人,平等的,‘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’,这是对的,这是决定正确的。所以‘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’,要紧!

  假如,我们现在的社会,现在的国家,每一个人都能够一心为善,正念现前,这个社会上哪里会有邪教?哪里会有邪知邪见?自然就消失无踪了。古德常说:‘破邪显正’,我们今天把这句话反过来说,显正,邪就不能存在。社会上为什么有这么多邪知邪见?因为没有正知正见的教学,于是邪知见一出来,大家好奇,就向它学习,盲从!谚语所谓:‘不怕不识货,只怕货比货。’如果正法能提倡,人民他会辨别,他会比较,两个摆在面前一比较,他就认识了,他自然就会选择了。今天邪教在整个世界,充斥在社会上。什么原因?在这个时代里头没有人提倡正法。儒家,‘打倒孔家店’,儒家是正法,是教人‘孝、悌、忠、信’、‘礼、义、廉、耻’,教人‘五伦八德’,正法,不要了。佛法是正法,佛法教人:‘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’现在大家认为佛法是迷信,破除迷信,打倒迷信,这里头产生了很大的误会。佛不迷信,佛的口号是‘破迷开悟’,把破迷开悟当作迷信打倒了,那什么叫不迷信?那一定是邪法是不迷信,邪教是不迷信,当然社会上一窝蜂都去学邪教去了。这个地方,我们要多想一想。怎样能够‘显正破邪’,这在今天全世界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用得上。再看下文,下文从比喻上说:

  【如太阳当空,魍魉潜消。】

  这两句是比喻。把“太阳”比作正法。把“魍魉”比作邪法,‘魍魉’是妖怪。光天化日之下妖怪自然不能存在,这个道理是相同的。后面了凡先生做出结论:

  【此精一之真传也】

  “精”是精纯;“一”是唯一、独一。自古以来圣圣相传,这是真传。

  【过由心造,亦由心改。】

  这是从根本改,这样改才能改得究竟,才能改得彻底。

  【如斩毒树,直断其根,奚必枝枝而伐,叶叶而摘哉?】

  这再用比喻说。譬如,我们砍树,这树有毒,不是个好树,我们要把它连根拔除。从根上去把它斩断,不必要枝枝叶叶,寻枝摘叶多麻烦!根拔掉就好了,枝叶自然就枯萎了。这是说改过,前面讲的从理上改,就像伐树,从树干上下手。从事上改,就好像从树叶上下手,这个很麻烦,很不容易。从心改,就是从根下手,这个容易,而且是真正做到究竟。再看底下这段文,总结:

\

  【大抵最上者治心,当下清净;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。】

  我们学佛用功,也要抓到纲领,抓到纲领从根本上起修就不难。我们今天讲到佛法,佛法的经典那么多,古人形容‘浩如烟海’。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来的经卷,最早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,汉明帝永平十年,公元六十七年,今年公元二千零一年,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。而实际上,佛法由私人流传到中国来的,那个时间还要早,可能会早到二、三百年。正式由国家派使节去迎请、聘请的,这是汉明帝永平十年,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了。经典不断的流入中国,大概最晚的是在南宋。南宋中国翻译、刻印的《大藏经》完成,总共有七千多卷,现在再加上中国古时候这些祖师大德的著作,都收藏在这一部丛书里面,现在中文《大藏经》总共有三万多卷之多。如果我们要想学佛,这么多的典籍,都要去看,都要去研究,都要去学习,那就是寻枝摘叶,这多麻烦!这要到哪一年,我们才能入门?所以,会学的人,从根本学,这就重要了。

  我学佛五十年了,我讲经也讲了四十二年。我在这一生当中总结佛法的精髓二十个字,我们存心,就是说,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用什么心?佛在经教里面教给我们,用‘真诚心’,‘真’决定没有假,‘诚’则不虚,用真诚心;用‘清净心’,清净决定没有污染;用‘平等心’,平等就没有高下;用‘正觉心’,决定没有迷惑;用‘慈悲心’,爱护一切众生,慈悲心里头没有自私自利。我们要用这五种心,这五种心就是大乘佛法里面讲的‘大菩提心’。如果用大菩提心来讲,很多人不好懂,照经典里面注解讲,也很难懂,我这样说法,大家就很容易理解;真诚、清净、平等、正觉、慈悲。佛心!佛是用这个心对人对事对物。佛的行为是什么?行为,我也用十个字;‘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、随缘、念佛’。这个念佛,佛是觉的意思;就是念念觉而不迷,念念正而不邪,念念净而不染,那就叫念佛;念自性佛。这个修行,抓住这个纲领修行就容易了。果然能够契入境界,佛家所有经典摆在你面前,你不会感觉到困难,你都能够通达、学习。所以,世出世间法,都要知道根本,都要抓住它的精要、它的纲领。

  这样我们就明了,大概总是最上的是从根本修,“治心”,效果是“当下清净”。哪有那么多麻烦事情?“才动即觉,觉之即无”,这个心才动,立刻就觉察到;一觉察到,这个念头就息。这是古德所说的,‘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’。你要觉得快,不要叫恶念相续;恶念才起来,第二个念头就是正念,这是最好的方法。

  【苟未能然】

  假如你做不到,最上的做不到,那就不得已而采取中间的,不得已而求其次;次是什么?明理。

  【须明理以遣之】

  道理清楚了,道理明白了,自然把恶念、邪思离开了。

  【又未能然】

  这个也办不到。办不到,怎么样?

  【须随事以禁之】

  那就只好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。这个三层,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种不同根性。上根的人,从根本下手,从起心动念处,断一切恶;中等根性的人,用‘明理以遣之’;下根之人,那只有‘随事以禁之’。所以,佛为这些下根人,制定了许许多多戒条。这些戒条,诸位同学一定要晓得,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三千年前古印度那个社会上的生活规范。在时间上,我们差距三千年;在地理环境,我们这边是中国,那边是印度;你要是明白这个道理,然后你研究戒律才真正会有心得。要不要根据那个戒律一条一条去做?不必要。为什么?许多生活方式跟我们现在完全不同。这个要知道,要懂得它的精神之所在,要学它的精神,事相上应当要用现代的生活方式,不能去学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,那就错了!释迦牟尼佛看到也笑坏了,你怎么这么笨。所以佛法,即使是戒条,条条都是活活泼泼的,不是死呆板的。但是根本戒,那是超越时空,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一切时、一切处,那都是准则,这不能改变。这个根本戒是什么?五戒。只有五条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。这五条,确实不管在什么时代、不管在哪一个地区,都行得通。这五条是超越时空,必须要遵守的。其他的戒条很多很多,一定要看适不适合我们现前这个时代。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,应该如何来修订;不违背它的精神,但是在事相上一定要加以修正。

  第一次在中国,大规模做修订的工作是唐朝。唐朝在佛法里面来说,有人说,佛法在唐朝起了一个革命的运动,也可以这个说法;那就是中国的丛林制度,兴起了。‘马祖建丛林,百丈立清规’,他们两位大师提倡共修、依众靠众。这两个人他们是师兄弟,是禅宗第八代的祖师,两位都是第八代,照一般讲法,是惠能大师的徒孙。建丛林,就是把佛法的教学、修行制度化,正式的制度化。丛林就像现在的大学一样,组织很严密。丛林的主席就是方丈,如同学校的校长;丛林的首座和尚,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教务长;丛林的维那和尚,相当于训导长;丛林的监院,相当于总务长。名称不一样,跟现在学校的领导执事,他们的工作分配完全相同。所以丛林里面教务、训导、总务,它是学校。正规的立学校来教学,来帮助大家共同做改过修善的功夫,这叫做修行。修行,总而言之就是改过修善而已。现在有很多人误会,认为修行一定要吃长素,一定要天天敲著木鱼念经,那个完全想错了,那是形式。形式可以改变,精神、原理原则不能改变。

  现在有许多同修常常来见我,他们在各个地方去修建寺庙。我不赞成。为什么?寺庙是两千年以前那个时代,或者是满清之前还可以能讲得过去。现代是民主自由开放的社会,总不能叫人再回到专制时代去,这不可能的事情!现在道场应当怎样建立?要建立学校的方式。佛教原本就是教育,还要回归到教学上去,所以建学校不要建寺庙,这样才好。如果讲弘扬佛法,弘扬佛法最好的道场、最理想的道场,那就是现代的卫星、电视传播。我们在摄影棚里面讲经说法,利用卫星传播,全世界都能收听得到,你说这个效果多大!用这个方法弘法利生,把佛法的教学送到每一个人家庭里面去。把佛法的修学,这些理论、方法,利用科学技术传递给每一个想学佛的人。这是正确的,不要再盖寺庙,盖寺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。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仰人眉睫 仰人眉睫

仰人眉睫成语名称仰人眉睫成语拼音yǎng rén méi jié...

仰面唾天 仰面唾天

仰面唾天成语名称仰面唾天成语拼音yǎng miàn tuò tiā...

仰屋著书 仰屋著书

仰屋著书...

仰取俯拾 仰取俯拾

仰取俯拾成语名称仰取俯拾成语拼音yǎng qǔ fǔ shí成...

最新文章
想当年、空运筹决战,图王 想当年、空运筹决战,图王

想当年、空运筹决战,图王取霸无休。古诗原文[挑错...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 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处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 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

想边鸿孤唳,砌蛩私语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宋...

想得此时情切,泪沾红袖黦 想得此时情切,泪沾红袖黦

想得此时情切,泪沾红袖黦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...

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

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,则可以发愤矣。...

想乌衣年少,芝兰秀发,戈 想乌衣年少,芝兰秀发,戈

想乌衣年少,芝兰秀发,戈戟云横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 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

想得玉人情,也合思量我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 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

想牧之、千载尚神游,空山冷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 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

想翠竹、碧梧风采,旧游何处。...

想今宵、也对新月,过轻寒 想今宵、也对新月,过轻寒

想今宵、也对新月,过轻寒、何处小桥。古诗原文[挑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